目前分類:未分類文章 (119)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花蓮,是台灣的後山,是喊著科技進步為導向的大都市身後的一片後花園;也是台灣最後的一塊淨土,抱著對花蓮如此般的期望,我們規劃了這次的旅程。

灰濛濛的天空,正值冷氣團來襲的時節,台北的天空下起了毛毛雨,「這將會是一個掃興的旅程」,我們心中這樣埋怨著。懷著期望又失望的複雜心情,花蓮之旅,就此展開!

盧 davi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盧 davi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類人型機器人之發展現況
類人型機器人是一門由仿生學、機構設計、控制理論和人工智慧等多項科技形成的跨領域科技,與輪型和多足機器人相比,類人型機器人擁有較大的優勢去適應更複雜的地形,並且有更加靈活的運動能力和速度變化能力。過去國內有關機器人的研究大都集中於自動導航車、履帶式服務機器人、智慧型輪椅、先進家用服務機器人、機械手臂、居家看護機器人、個人型助理機器人系統、小中型足球機器人等系統之主要核心與系統整合技術之研發與軟硬體裝備建置,較少有雙足平台之類人型機器人相關研究,國內所開發之類人型機器人都以RC伺服機(馬達)為其驅動單元,但是此類型之機器人一般僅於娛樂之用,無法承受太大之負載,成為人們服務之助力,所以發展大型類人型機器人有其必要。

盧 davi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即插即用電腦機器人

也許用不了多久,個人機器人就會和個人電腦一樣便宜和定制。

盧 davi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弦論的未來

——物理學家、《優雅的宇宙》作者布賴恩·格林(Brian Greene)訪談錄

盧 davi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上帝會擲骰子嗎?

愛因斯坦已成為偶像,認為他犯錯誤簡直就是褻瀆神聖,甚至連他聲名狼籍的最大失手也為他增添了絕對正確的光環:他原來的錯誤理論竟可以精確地解釋天文觀測[參見本期Lawrence M. Krauss Michael S. Turner所著《宇宙常數的變遷史》一文]。儘管大多數外行對愛因斯坦犯錯誤的說法會產生反感,但是如果他是正確的,大多數理論物理學家會感到格外地震驚。
儘管沒有人懷疑愛因斯坦的偉大,但是物理學家想知道,他在上個世紀2030年代的量子革命期間都幹了些什麼。教科書和傳記將他描繪成對量子論研究交了白卷。1905年,他向世界介紹這一基本概念,但是隨著量子力學的成熟,他所做的一切似乎都是在指手劃腳。對該理論,他更多地是在拆臺而不是建設。一種保守的神秘主義——包括在他的一句名言我永遠不相信上帝在擲骰子——似乎侵害了他的科學理性。

盧 davi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著作

 

盧 davi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弗裡德里希·尼采

弗裡德里希·威廉·尼采Friedrich Wilhelm Nietzsche184410月1519008月25),德國哲學家,他的著作對於宗教道德、現代文化哲學、以及科學等領域提出了廣泛的批判和討論。他的寫作風格獨特,經常使用格言悖論的技巧。尼采對於後代哲學的發展影響極大,尤其是在存在主義後現代主義上。

盧 davi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狄俄尼索斯頌歌外篇

盧 davi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太陽沉落了

1

盧 davi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遺願

那樣死去,

盧 davi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英國著名博物學家,達爾文進化論最傑出的代表,(Thomas Henry Huxley18251895),1825726出生在英國一個教師的家庭。早年的赫胥黎因為家境貧寒而過早的離開了學校。但他憑藉自己的勤奮,靠自學考進了醫學院。1845年,赫胥黎在倫敦大學獲得了醫學學位。畢業後,他曾作為隨船的外科醫生去澳大利亞旅行。也許是因為職業的緣故,赫胥黎酷愛博物學,並堅信只有事實才可以作為說明問題的證據。

  1859113,達爾文的科學名著《物種起源》出版了。這一天,倫敦街頭的幾家書店門前,人聲鼎沸,擠滿了許多前來購買這本剛出版的新書的讀者。初版的1250冊新書,當天就被爭購一空。

盧 davi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奧爾德斯·李安納德·赫胥黎英文Aldous Leonard Huxley)(189472619631122),是英格蘭作家,著名的赫胥黎家族最傑出的成員之一。他下半生在美國生活,1937移居洛杉磯,在那裡生活到1963去世。他以小說和大量散文作品聞名於世,也出版短篇小說遊記電影故事和劇本。通過他的小說和散文,赫胥黎充當了社會道德標準理想的拷問人,有時候也是批評家。赫胥黎是一個人文主義者,但是在晚年也對通靈題目如超心理學哲學神秘主義感興趣。在人生的最後階段,赫胥黎在一些學術圈被認為是現代思想的領導者,位列當時最傑出的知識分子行列。

 

盧 davi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華特·惠特曼英語Walter Whitman18195月3118923月26),美國詩人散文家新聞工作者人文主義者。他身處於超驗主義現實主義間的變革時期,著作兼併了二者的文風。惠特曼是美國文壇中最偉大的詩人之一,有自由詩之父美譽[1]。他的文作在當代實具爭議性,尤其是他的著名詩集《草葉集》,曾因其對性的大膽描述而被歸為淫穢。

出生於長島,惠特曼除了文學創作之外,也從事記者、教師、政府文書等職,並曾於美國內戰期間志願擔任護士。他也曾在創作生涯初期發行過禁酒小說《富蘭克林·伊凡(1842)。惠特曼的重要著作《草葉集》則是於1855年自費出版,嘗試着讓普羅大眾接觸美國史詩,直至1892年逝世之前仍不斷增著、刪修該著作。在晚年的一次中風後,他遷居至新澤西州肯頓,病情並在當地持續惡化。惠特曼以72歲高齡辭世,他的葬禮隨後以公開方式舉行,出席者眾多、景象壯觀[2][3]

盧 davi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To the Battlefield

With the nation now locked in an extended war, all of Whitman’s deepest concerns and beliefs were under attack. Leaves of Grass had been built on a faith in union, wholeness, the ability of a self and a nation to contain contradictions and absorb diversity; now the United States had come apart, and Whitman’s very project was now in danger of becoming an anachronism as the Southern states sought to divide the country in two. Leaves had been built, too, on a belief in the power of affection to overcome division and competition; his Calamus vision was of a "continent indissoluble" with "inseparable cities" all joined by "the life-long love of comrades." But now the young men of America were killing each other in bloody battles; fathers were killing sons, sons fathers, brothers brothers. Whitman’s prospects for his "new Bible" that would bind a nation, build an affectionate democracy, and guide a citizenry to celebrate its unified diversity, were shattered in the fratricidal conflict that engulfed America.

盧 davi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New Orleans Sojourn

Fortunately, on February 9, 1846, Whitman met, between acts of a performance at the Broadway Theatre in New York, J. E. McClure, who intended to launch a New Orleans paper, the Crescent, with an associate, A. H. Hayes. In a stunningly short time—reportedly in fifteen minutes—McClure struck a deal with Whitman and provided him with an advance to cover his travel expenses to New Orleans. Whitman’s younger brother Jeff , then only fifteen years old, decided to travel with Walt and work as an office boy on the paper. The journey—by train, steamboat, and stagecoach—widened Walt’s sense of the country’s scope and diversity, as he left the New York City and Long Island area for the first time. Once in New Orleans, Walt did not have the famous New Orleans romance with a beautiful Creole woman, a relationship first imagined by the biographer Henry Bryan Binns and further elaborated by others who were charmed by the city’s exoticism and who were eager to identify heterosexual desires in the poet. The published versions of his New Orleans poem called "Once I Pass’d Through a Populous City" seem to recount a romance with a woman, though the original manuscript reveals that he initially wrote with a male lover in mind. 

盧 davi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哦,船長,我的船長!

哦,船長,我的船長!我們險惡的航程已經告終,

盧 davi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最近家人常說:「以前我們努力就有飯吃,現代的年輕人真可憐,肯努力卻不一定有飯吃。」
這句話讓我感觸好深,是啊!現代人生活各方面需求與水平都提高了,薪水卻不一定與努力成正比,未來這兩個字,幾乎不敢去想。

盧 davi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太順遂的學業,在這個社會是否適用?
太順遂的愛情,在婚姻裡是否就能夠成為幸福保證?

盧 davi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什麼樣的女孩適合長期交往?

盧 davi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